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一)民俗学专业
赵宗福 教授
民俗学博士、教授、国务院特贴专家,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青海民俗学会会长、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青海省昆仑文化研究会会会长。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青海省劳动模范、青海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民俗文化学和地方文化史研究,出版《花儿通论》、《昆仑神话》等学术著作 10 余部,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 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海民俗文化圈研究》等多项。成果先后24次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励,绝大部分为独立完成。其中《西北花儿的研究保护与学界的学术责任》、《论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等先后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花儿通论》、《地方文化系统中的王母娘娘信仰》等先后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昆仑神话》获青海省文艺评论一等奖,《论“ 虎齿豹尾 ” 的西王母》获中国首届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文忠祥 教授
民族学博士、教授。青海民俗学会副会长,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专家,青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2010年获青海省青年教师“小岛奖励金”。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民俗学,民族社会学,青藏高原文化地理。先后在《民族研究》、《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土族纳顿》,合著《青海民间文化新探》等4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子课题《土族哲学思想研究》工作,参与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获青海省第六届(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学艺术创作奖,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首届“青海省民间文艺奖·民间文艺优秀研究成果奖”(2011)论文类一等奖,第二届青海省文艺评论奖(2012)论文类三等奖。
(二)文艺学专业
左克厚 教授
左克厚,安徽枞阳人,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自愿到青海教育学院中文系任教,1997年起在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讲授美学及文艺理论课。现任人文学院中文系美学文艺理论教授,美学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青海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著有专著两部:《大学中庸导读》,主编《中国美学》。在《北京大学学报》、台湾《中国文化月刊》、《文史知识》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雒海宁 教授
雒海宁,男,汉族,甘肃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
鲍鹏山 教授
鲍鹏山,1963年3月生,安徽六安人,
(三)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李春玲 教授
李春玲,教授,文学硕士,中国语言学会会员,省级骨干教师,语言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汉语史、文字学。长期从事《古代汉语》、《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汉字文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完成校级课题一项,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两项,出版专著两部,参与编写教材、专著两部,发表论文多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马梦玲 教授
马梦玲,女,青海人。1992年7月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后获得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
自毕业至今,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研究项目三项,教育部项目一项。给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与写作》、《普通语言学》、《语法理论》等课程;给留学生讲授《汉语语法》、《汉语口语》等课程。
(四)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
米海萍 教授
米海萍,女,蒙古族,1964年8月生。文学硕士。青海师范大学人
赵荣蔚 教授
赵荣蔚,男,1961年11月生,江苏东台人。现为盐城师范学院
桑本太 教授
桑本太,教授,男,1962年8月生。1989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获藏族文学硕士学位。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藏
(五)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董家平 教授
董家平,男,1952年4月生,浙江省宁波市人,原青海师范大学校长,现为青海省政协常委。中国古代
赖振寅 教授
赖振寅,男,1964年生。现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中文系主任,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校级骨干教师。学术兼职: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文艺理论及古典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自1999年以来,在中文专业国家级核心期刊《红楼梦学刊》连续发表论文六篇,这些文章均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其中对于“钗黛合一”、“秦可卿之死”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属当代红学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目前,所从事的红学研究已具有较为明晰的学术方向,并已基本具备了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近五年来,共发表文艺学、红学方面的论文约15篇,20余万字。曾先后获得过“青海省第四届文艺创作评奖优秀作品奖”、“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鼓励奖”、“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及校级科研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方丽萍 教授
方丽萍,女,湖南南县人,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评
安海民 教授
安海民,男,1964年10月生。1987年西北师范大学毕业;1990年青海民族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为青海人民出版社文教编辑室副主任,现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试论汉魏乐府诗之艳、曲、乱》等6篇曾被其它刊物转载,出版专著《老子聿新》(获青海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望月斋文墨》二部,参编《中华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故事》、《甘肃古代诗词文鉴赏辞典》、《同义词、反义词大全》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曾获“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青海省四个一批优秀人才”称号。现主要从事先秦文学与文化精神等的研究。
甘生统 副教授
甘生统,男,青海湟中人,
柏红秀 副教授
柏红秀,女,1975年生。2004年获扬州大学
(六)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刘晓林 教授
卢惠余 教授
卢惠余,男,江苏东台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兼任盐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鲁迅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任教《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国现代诗歌鉴赏与研究》、《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等课程,参与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建设,获得学校优秀教学质量奖和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主持完成省厅级和校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3项;出版学术专著《闻一多诗歌艺术研究》1部,主编与参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集》、《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作家作品百题》等高校教材与教学参考书6部;在CSSCI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在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领域、特别是闻一多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曾获得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3项,两次被评为“盐城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陈非 教授
陈非,男,1957年生。现为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在《当代作家评论》《当代文坛》《社会科学辑刊》《江汉论坛》《南京社会科学》《学术论坛》《广东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在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方面,尤其是延安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有较为明晰的学术方向与研究路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出版专著一部,主编、参编出版著作六部。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参与者。主持厅、校级项目多项。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先后获得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
温潘亚 教授
温潘亚,男,1964年生,江苏响水人。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业博士、南京大学中国语言
沐金华 教授
沐金华,男,江苏海安人,教授,
(七)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赵志义 教授
赵志义,教授,男,1966年4月出生,
薛家宝 教授
薛家宝,男, 1955年生,江苏兴化人,博士、教授,现为盐城师范学院院长,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首席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分别就读于扬州师院、南京师大、河海大学。多年来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过《唯美主义研究》、《英国戏剧史》、《对话与反思——跨入新世纪门槛的外国文学研究》等专著6部。论文《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唯美主义特质》在《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发表。先后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 “中外文艺理论比较研究——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英国荒岛小说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等项目。主要获奖成果有:第二届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6年),《英美文学基础课程》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二类精品课程(2005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唯美主义研究》获盐城市第四次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年),《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1999年),《英国戏剧史》获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图书三等奖(1995年)。
陈义海 教授
陈义海,男,1963年生,江苏东台人,比较
(八)中国史
藏族历史文献学专业
叶拉太 副教授
叶拉太,男(藏族),博士,1979年生于青海省尖扎县,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藏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族古代史论遗产的发掘与整理研究”(10BZS046)、中
专门史专业
杜常顺 教授
杜常顺,男,教授,
魏道明 教授
魏道明,男,1963年生,河南省遂平县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现任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邓智华 教授
邓智华,教授,男,1972年生,江西宜丰人。现为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1995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教育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获中国经济史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获中国
丁柏峰 教授
丁柏峰,男 ,汉族, 天津蓟县人。出生于1972年1月,中共党员。青海师范大学人
中国古代史专业
魏明孔 教授
李健胜 教授
李健胜,男,1975年8月生,青海省贵南县人。
宋东霞 教授
宋冬霞,女,1962年生,教授,1989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历史所,主修宋史,获硕士学位。现为盐城师范学院社会学院
董倩 教授
董倩,女,汉族,1963年7月生,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戴 燕 教授
戴燕,1966年出生,1991年历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曾任《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编审,现为青海师范大学人
(九)中国哲学专业
李 晓 教授
李晓,男,汉族,1965年7月8日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1983年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87年毕业,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取四川大学哲学系研究生,1990年6月毕业,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90年7月研究生即来青海师范大学工作.1999年被评为青海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教师,2004年晋升为教授.现任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院长.工作以来,共出版专著3部,主持参与省级、校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30余篇。
阿忠荣 教授
阿忠荣,男,藏族,
杨 慧 教授
杨慧,女,汉族,1975年生,山东巨野人。硕士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专业为语言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专业为文艺学。2009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副主任。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专(译)著三部。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基督教哲学、中外文化比较。
李姝睿 教授
李姝睿,女,1972年2月出生,辽宁辽阳人。教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从事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部藏区大学生宗教信仰及价值认同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传佛教社会功能研究”、“汉藏佛教文学比较研究”等三项国家项目研究,承担省级及校级课题数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汪春燕 教授
汪春燕,女,法学硕士,青海省第二届省级骨干教师,2003晋升民族学教授。主要从事民族理论政策、文化人类学、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主持完成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或参与完成省级课题3项;参与完成“九五” 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民族人口研究”;目前参与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纵向项目。 出版学术专著《民族政策的发展与实践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西北民族关系》;发表论文30余篇。已发表的论文曾获国家级或省部级等综合部门奖共10余项,其中包括中宣部等八部委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理论研讨会入选奖、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三等奖等。
王作全 教授
王作全,男,1957年11月生,藏族,青海省祁连县人,留日法学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9年留学日本,1992年获日本国中京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青海民族学院法律系任教,先后担任青海民族学院法律系副主任、主任、青海省小岛文化教育基地主任、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青海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青海民族大学法学学科学术带头人、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首席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等职。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青海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商法学会理事、中日比较法研究会理事、青海省政协常委、青海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委员会顾问等职。
陈晓筠 教授
陈晓筠,女,1966年9月生,汉族,河北省吴桥县人,教授。1988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并获法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青海民族大学民商法学硕士学位。2001年—2011年任青海民族大学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方向导师,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为民法学。为研究生主讲《民法总论专题》、《物权法》等课程。主要著作有《物权法热点问题研究》及《商法学》(教材),先后在国内外公开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青海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承担省部级、厅级课题共6项。
马旭东 教授
马旭东,男,1971年2月生,回族,教授。 1995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并获法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民商法学专业并获法学硕士学位。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教材2部,合著《公司利益相关者法律保护及实证分析》等3部。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和厅级课题15项。曾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青海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民委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著作类二等奖1项等。
孙崇凯 教授
孙崇凯,男,汉族,教授,1969年11月出生,陕西长安人。1988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政教系,1992年毕业并获法学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从事民法学、法理学等教学工作。2002年考入青海民族学院法律系学习民商法学,2005年毕业并获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晋升为法学副教授。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承担、参与省部级课题、厅级课题6项,专著1部,其中,多项研究成果为青海省相关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分别在第3、4届“中国西部法治论坛”获优秀论文3等奖和1等奖。
(十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曹海玲 教授
曹海玲,女,1964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巩义县,198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04年晋升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人学、社会主义理论。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人大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代表性成果为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理想与现实——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主义》,目前主持承担国家、省级社科课题数项。
张 勤 教授
张勤,女,1959年出生,教授,伦理学博士。现为江苏省教育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教育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曾担任《伦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国内外德育比较》、《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授课任务。
获得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作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向首席负责人,至今已在《中国高等教育》、《高校思想理论战线》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出版《女性人格建构学》、《国民教育新视域——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专著两部,主编和参编出版《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学术专著、教材10余部。主持和参与10多项省部级和市厅级科研项目。
(十二)区域经济学专业
刘同德 教授
刘同德,男,1964年12月生,山东莱西人。博士,教授;曾先后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天津大学,获教育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及
王士勇 教授
王士勇,男,1963年12月生,博士,教授,1985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起先后留学欧美国家,199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硕士学位,2009年获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发展研究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民族教育和民族经济发展研究,近几年出版专著一部,在国内为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陈晓雪 教授
陈晓雪,女,1966年生,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民营经济战略管理。著有《苏南民营经济发展研究》等3部著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长三角民营产业集群结构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等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完成10余项市厅级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3项。
许光中 教授
许光中,男,1963年9月生,教授。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8项,在各类刊物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 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得小岛奖励金、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青海省高校工作委员会教学竞赛(案例)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励10项。
(十三)教育学原理专业
何 波 教授
男,教育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青海省高等学校省内访问学者导师,现任青海师范大学校长。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称号,学科带头人,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成员。研究领域是教育基本理论。参与和承担的课题及项目有: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藏族古代教育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全额资助项目“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农科教综合改革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民族预科和民族班教育”;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青海民族地区农科教综合改革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多元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藏区双语教学及政策研究”; 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一般项目“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共出版专著 3 部,发表论文近50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论著曾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 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 项、三等奖3项;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 项;青海省高校首届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 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
武启云 教授
武启云,男,教育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成员。现任青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多年来主要致力于少数民族教育理论和学校教育管理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省级科研课题3项,在《民族教育研究》、《职业与教育》、《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出版专著4 部。 1997 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8 年获青海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小岛奖励基金, 2003 年获美国利众基金会首届优秀教师奖, 2006年获青海省哲学社会学科三等奖。
马丽君,女,教育学教授,青海省高等学校省内访问学者导师,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成员。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系教育学教研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民族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先后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发表有关教育教学与研究方面的专业论文20余篇,参与或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曾参加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心理学”项目的建设工作及省级重点课程《教师教育学》建设项目;主持2010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一般项目“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曾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19991——2000年度小岛奖励金。
陈玉祥 教授
陈玉祥,男,1964年出生,教授,200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主修高等教育学,获博士学位。现为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曾担任《教育概论》、《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学》等授课任务。获全国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获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2次,三等奖1 次。在《教育研究》、《江苏高教》、《教育评论》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人大复印2篇。主编《青少年素质修养测评》、《中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深知识论》等专著3部,合编专著1部。主持并完成江苏省教育厅项目3项,参与教育部项目2项,省哲社项目2项,主持在研盐城市有效教学重大招标项目1项。
刘旭东 教授
刘旭东,男1964年7月生,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7年、200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分别获教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甘肃省教育学会普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曾任甘肃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成果奖评审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2年获得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006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2010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工程。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课程·教材·教法》、《自然辩证法通讯》、《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逾百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或介绍。出版《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等专著、教材多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曾多次获省(部)级社科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被聘为2010年度青海省“昆仑学者”讲座教授。
刘 强 副教授
刘强,女,1965年出生,副教授,1987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获得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现为盐城师范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盐城师范学院教科院副教授。承担《学前教育学》、《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等课程的授课任务。获得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奖一、二、三等奖各一次。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教育导刊》、《幼儿教育》、《教育探索》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部。主持并完成江苏省教育厅项目2项、江苏省教育规划基金项目1项,目前主持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各一项。
(十四)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李晓华 教授
李晓华,男,教育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理事,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成员,青海省省级骨干教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曾在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泰国Sathya Sai学校访学。研究领域是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在《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有关课程与教学方面的论文 3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战略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参与并完全国教育科学科研课题4项;主持国际合作项目 4 项;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项。目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原理、教学策略、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等方面作了一定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创新。
李措毛 教授
李措毛、女、 藏族、教授、党员、青海平安县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家协会会员、青海舞蹈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及评审专家。现任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舞蹈教育教授。主持国家社科课题史诗(格萨尔)“口传”中的乐舞研究,参加全国和省级的舞蹈表演及创作作品: 藏族独舞《心愿》、藏族群舞《草原鸣笛》《狩猎之前》等十余部。根据长篇史诗《西海沧桑》改编创作高校舞蹈诗剧《柏海古韵》。撰写著作与教材两部,合著两部,发表论文十余篇。获两项国家专利。曾荣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青海省政府2009年优秀创作奖,青海省民间文艺优秀成果奖,荣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并获舞蹈作品10余项一、二、三等奖。
高庆选 教授
高庆选,男,
李增垠 教授
李增垠,男,1968年3月出生,青海湟中人。199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应用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2011-2014)。2007年至2009年受国家汉办派遣赴黎巴嫩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参译译著1部;主持完成校级科研基金项目1项;目前正在主持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词典学。
张建国 特级教师
张建国,男,1965年10月生,江苏丹阳人,本科,副教授,现任青海师范大学附中校长。长期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二十年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地理教学法的学习和探索、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在国家核心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曾获青海省教学成果奖省级一等奖1项。
铁生兰 副教授
铁生兰,女,汉族,副教授,硕士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教材教法教研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会员。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致力于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汉语教学的研究工作。长期承担各种类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发表学术论文约20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学术著作1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
乔晖 副教授
乔晖,女,2010年华东
史成明 教授
史成明,男,现为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中文系主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徐州师范大学和青海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兼职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盐城市有效教学改革首席专家,盐城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学科带头人。学术兼职:中国语文学习委员会理事,江苏省语文学习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农村教育。主要承担的课题:国家人文社科基金资助一般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项,省厅级课题4项。共出版专著2部,参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核心论文1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论著获2008年和2010年盐城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优秀奖。
王煜 教授
王煜,男,青海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初等数学教学工作,现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在《数学季刊》等发表论文10多篇,EI收录5篇;国培、省培项目专家、主讲教师。
扎洛 教授
扎洛,男,教授,藏族,青海兴海县人,研究方向是藏汉双语数学教育。发表藏汉双语数学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20余篇。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青海省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一项;青海省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一项。
戴风明 副教授
戴风明,男,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担任中文核心期刊《数学教育学报》编委。主要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模糊数学的研究。主持完成江苏省高等学校教改立项项目1项,参与完成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参与完成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先后在《数学教育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2篇被SCI检索,1篇被EI检索,1篇被CSSCI检索,出版著作2部,其中《数学典型课示例》被列为全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发表的系列论文《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情意特征与对策研究》获得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成果实践类三等奖。
李 华 教授
李华,女, 青海师范大学音
郭承育 教授
郭承育,女,1965年7月生,硕士,教授。现任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主讲《无机化学》、《中级无机化学》和《结构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 2项,省级科研课题 4 项。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两篇为SCI收录期刊。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曾被授予“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等称号,现为《无机化学》省级精品课程主持人,《无机化学》校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化学专业负责人。
刘耀斌 教授
刘耀斌,男,1962年2月生,盐城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长期担任《数学教学论》、《数学思想方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先后在《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5部,主持并完成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
现为盐城师范学院重点扶持建设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首席带头人,参与多项教学改革,多次承担中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工作,一直担任东台市初级中学、滨海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特聘专家,在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建设与中小学数学教材建设上有研究。
薛伟平 特级教师
薛伟平,男,汉族,1961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市,中共党员,教龄30年,西北师大教育博士在读。西宁市虎台中学校长。青海省特级教师,青海省教学能手,西宁市名师,青海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组成员。青海省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省、市、区兼职督学。在基础教育教学管理中摸索出了一套“小循环、多反馈、勤反思”的教学模式,得出了“情景引导,用基础知识解释周围多元世界,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思路。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和省市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文章6篇。
(十五)教育史
许友根 教授
许友根,男,教育学教授,现为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兼任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学专业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高等教育管理和中国教育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各类科研课题6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3篇。研究成果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十六)高等教育学
成长春 教授
成长春,男,1957.6出生,教授,
陆为群 教授
陆为群,男,1962年11月出生,江苏盐城人,教育管理研究研究员。1982年7月毕业于江苏师院(现苏州大学),获学士学位;2010年3月毕业于江南大学,获硕士学位。担任党委办公室主任、院长办公室主任和外事办公室主任以及办公室党支部书记等职。长期致力于教育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实践,现为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理事。目前主要从事各类院校的改革与发展研究,特别是高等院校发展战略、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各类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先后在《中国高教研究》、《江苏高教》、《黑龙江高教研究》、《教育与职业》、《江苏社会科学》、《河南社会科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各类文章80余篇(其中有不少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进行目录索引,或被有关网站全文转载,或被有关论文引用),主编或参编著作、教材、教参等10余种,承担或参与校级以上各类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17项(其中多为省厅(教委)级及以上项目)。有2项教育研究成果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有5项教育研究成果分别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有2项科研项目获得教育部或江苏省教育厅奖励,有多篇文章、著作被国家或省、市有关单位评为优秀论文、优秀著作。因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较丰硕、管理工作成绩较突出,曾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担任《教育统计与测量》、《管理学基础》、《班主任工作》、《高等数学》等多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更新,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学校历次组织的教师教学效果测评中成绩均位于前列。
(十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
李美华 教授
女,心理学教授,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师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海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青海省高等学校省内访问学者导师,青海省第二届省级骨干教师,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成员。2001 年获“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园丁”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民族儿童心理发展、跨文化心理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 5 项,其中主要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 2 项;省级科研课题 4 项。参加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心理学”项目的建设工作;主持省级重点课程《教师教育学》建设项目。曾获: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 项;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 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
赵慧莉 教授
女,心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省高等学校省内访问学者导师,青海省第四届校级骨干教师,全国大学生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成员。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副主任。研究领域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先后在《探索与争鸣》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发表有关心理学教学与研究方面的专业论文 20余 篇,14篇为核心刊物,主持或参与课题 20 项。曾参加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心理学”项目的建设工作及省级重点课程《教师教育学》建设项目。曾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 ; 1998 —— 1999 年度小岛奖励金。
崔景贵 教授
崔景贵,男,1968年12月生,江苏海安人,教育学博士后,教授,现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教育学、职教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在《教育研究》、《新华文摘》等发表论文18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20多本(部),主持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等10多项,获“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表彰。
胡维芳 教授
胡维芳,女,中共党员,教授,硕士,1962年7月生,重庆籍人。曾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系书记、系主任,现为职业心理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州市“阳光心港”青少年心理咨询网驻站心理专家,受聘常州市婚姻家庭促进委员会专家,校重点建设学科应用心理学方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心理、教师心理。主要研究成果:出版专著《恋爱·婚姻·家庭心理学》(东南大学出版社),专著《青年学生职业心理特点与辅导》获校优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主编、参编《现代心理学》、《现代教育学》、《大学生心理发展导论》、《职业教育心理学》等教材论著6本;省级精品课程群《教育心理学》负责人之一;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主任基金《玉树地震灾后心理——社会交互援助模式研究》、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构建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高职院校BMI指数异常学生运动与心理干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比较研究》等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青海省2010年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就业压力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区域性对比研究-----以江苏、青海为例》、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当代青年学生职业心理的实证研究》等省厅级课题多项,主持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科研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的实证研究》等多项校级课题;在《心理科学》、《高等理科教育》、《青海社会科学》、《宁波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CSSCI期刊与核心期刊13篇。曾获江苏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常州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常州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新疆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曾获国家教育部“曾宪梓教育基金师范教师奖”, 新疆“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优秀考研指导教师”、校学生科研课题“挑战杯”一等奖指导教师、校教学水平评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优秀团队等称号。
蒋波 副教授
蒋波,男,1974年10月出生于江苏灌南,中共党员,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副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8-2011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5-2008年,2008年12月培养期满考核合格),常州市“831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2004年)、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09年)。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江苏省心理学会普通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常州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常州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校重点学科“应用心理学”学科带头人、校优秀教学团队“学校心理教育”团队带头人,校特色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负责人。主讲校重点课程《实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学专业英语》等课程。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高校哲社基金资助项目一项。2006年来,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基金(第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第二)、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基金(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社基金(主持)、常州市社科基金(2007、2009、2010,均为主持)等7项省部级、市厅级项目。近年来,在《心理科学》、《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学刊》、《全球教育展望》、《中国特殊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36篇,其中CSSCI期刊与北图核心期刊23篇。主编、参编《大学生心理发展导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与《应用实验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育心理学精编》、《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高等教育心理学》等7部教材。曾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江苏省心理学会学术成就奖二等奖、常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校教学成果特等奖、教学优秀一等奖等奖项。
戴斌荣 教授
戴斌荣,1964年11月生,江苏阜宁人,心理学教授,盐城师范学院副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江苏省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盐城市心理学会会长,盐城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主任,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高等学校首批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长期担任“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教育与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正式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有《教育研究》、《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评论》等核心期刊20多篇。著《学习优良与不良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比较研究》,合著综合性大学教材《基础心理学》,副主编心理学考研用书《普通心理学》,译著《心理学的历史》,参编数本教材的编写。主持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中
才让措 教授
才让措,女,藏,硕士学位,心理学教授,心理实验室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会员,青海省藏民族文化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客座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多文化背景中的心理与教育问题研究工作。主持并参与国家级课题“青海藏族基础教育藏汉双语教学策略研究”、“中国儿童心理特征与教育研究”、“藏区双语教育政策研究”、“藏汉双语认知研究”、“青藏牧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等6项,省级课题“藏汉双语教学实验研究”、“青海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青海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10项,联合国儿基会等项目3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5部;在中国藏学、民族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论著曾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全国家庭教育优秀成果等奖项。
祁乐瑛 教授
祁乐瑛,女, 1971年生,博士研究生,心理学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近年来主持和承担的主要课题有:青海省社会科学项目“双语教学中藏汉双语词汇通达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族学生藏汉双语认知研究”; 青海省社会科学项目“灾后孤儿心理辅导新形式探讨——以玉树灾后孤儿助学助养为例”。在《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等学术权威杂志发表论文十多篇,主要有:“心理旋转中的外部参考框架的眼动研究” 发表于《心理科学》;“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对心理旋转的影响” 发表于《心理科学》。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心理统计与SPSS应用、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英汉双语)。
(十八)基础数学专业
李学良 教授
李学良,男,教授,博士。青海省“昆仑学者”,中国组合数学与图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数学会电子信息与交流委员会委员和数学名词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南开大学组合中心常务副主任,南开大学数学学科学术与学位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组合数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天津市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秘书长。《Graphs and Combinatorics》、《MATCH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and in Computer Chemistry》、《Bulletin of the Malaysian Mathematical Sciences Society》、《Discrete Mathematics,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Discussiones Mathematicae Graph Theory》等8种国际杂志编委,《应用数学学报》等3种国内杂志编委。主要从事于图论与组合最优化、计算机科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Theory, Ser.B》、《SIAM Journal on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Theory》、《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应用数学学报》等国内外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百余篇次被SCI和EI检索,160余篇次被Math. Review检索,数百篇次被国内外同行学者的论著引用。5次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多次主持完成省部级基金项目,作为骨干研究成员参加一项“973”项目和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代数图论研究》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分子图形的拓扑结构和拓扑量的数学理论研究》获得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完全r-部整图》获得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直径为5和6的整谱树》获得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任海珍 教授
任海珍,女,研究方向为组合论与组合最优化,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先后参与完成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4项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在《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J. Mathemat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Quantum Chemistry》、《Discrete Mathematics》、《数学研究与评论》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已有10篇被SCI收录。
郭曙光 教授
郭曙光,男,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盐城师院首批学术带头人,2006年6月应聘担任国际数学评论刊物《Mathematical Reviews》的评论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主要从事代数图论、组合数论及距离几何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
(十九)计算数学专业
索南仁欠 教授
索南仁欠,男,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青海省中青年省级骨干教师。主要从事模糊数学、代数组合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3项。
芦殿军 教授
芦殿军,男,教授,主要从事代数组合与密码学方向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在《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通信学报》、《数学的实践与认识》、《WICOM》、《MASS》等国内外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SCI收录1篇,EI及ISTP收录7篇。2011-2012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作访问学者,之后与该校多位学者保持良好的学术交流往来。曾主持青海师范大学校级课题1项,目前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1项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王住登 教授
王住登, 男, 博士, 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in Fuzzy and Uncertain Systems》编委.从事模糊拓扑空间、模糊逻辑和模糊粗糙集的研究工作. 在《Fuzzy Sets and Systems》和《Information Sciences》等SCI检索源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在中文核心期刊《模糊系统与数学》上发表论文8篇, 另有5篇论文被EI收录,主持完成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各1项, 主持完成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崔美华 教授
崔美华,女,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美国《数学评论》特约评论员。主持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主要从事模糊逻辑和几何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江苏省教育厅和学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应用数学学报》、《高校应用数学学报》、《模糊系统与数学》、《工程数学学报》、《山东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多篇,并先后获得盐城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
(二十)应用数学专业
冶成福 教授
冶成福,男,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团队主持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青海省首届教学名师,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术带头人,全国运筹学会组合数学与图论学会理事,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数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主持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一项,主持教育部重点自然科学项目二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二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在《Discrete Math》、《 MATCH.》、《Graphs and Combinatorics 》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10余篇被《SCI》和《EI》收录。
王建锋 教授
王建锋,教授,博士;2009年受聘于美国《Mathematical Review》杂志的评论员;研究方向主要是图论及其应用和组合数学,目前集中在代数图论等的研究,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奖一项、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一项,2011年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奖和一等奖,2011年获第四届图论与组合算法国际会议青年论文奖。
现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参加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年基金项目;近几年在《Discrete Mathematics》等国内外主流期刊上发表三十多篇文章,被SCI和EI收录二十多篇。
陈友朋 教授
陈友朋,男,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现阶段主要从事非线性抛物型方程弱解的局部存在性、解的整体存在性与不存在性、整体解的一致有界性与先验界的存在性以及非负整体解的泛界的存在性的研究。
已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有二十多篇,SCI文章有十篇,文章多次为他人所引用。多次为国内外知名期刊审稿,承担并完成盐城师院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和盐城
(二十一)运筹学与控制论
赵海兴 教授
赵海兴,男,博士,教授, 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青海省优秀专家,学科带头人,全国数学会组合数学与图论学会理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 2007年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随机网络的可靠性研究、图和超图多项式研究及化学分子图及其应用研究。先后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两项省部级项目,其中一项成果获2007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主持的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一项教育部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已在《J. Mathematical Chemistry》、《Discrete Mathematics》、 《 MATCH.》、《Graphs and Combinatorics 》、《Fibonacci Quarterly 》及《Applied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Ser.B》等发表论文20多篇, 其中已有10余篇被SCI收录。
李和成 教授
李和成,男,1973年生,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智能计算、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在《计算机学报》等期刊和著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二十几篇,其中被SCI、EI检索十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火博丰 教授
火博丰,女,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图论与组合优化、化学图论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来在《European J. Combin.》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被SCI收录7篇,中文核心2篇。
(二十二) 计算机系统结构
马俊 教授
马俊,男,1973年生,教授,博士研究生,青海民和人,省级骨干教师。现为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副主任。主要从事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DSP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及磁悬浮控制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已在《物理学报》、《J Supercond Nov Magn》、《电子技术应用》、《电子测量技术》等刊物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3篇;参与并完成985特色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其中“智能电子自旋共振仪”已实现产品化;目前参与并主持项目3项,其中863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校青年基金项目1项。
耿生玲 教授
耿生玲,女,藏族,1970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青海都兰人,现任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不确定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和理论研究,尤其在图形图像处理、数据挖掘与决策分析、嵌入式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核心公开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7篇刊登在中文核心期刊,SCI/ISTP/EI收录3篇。先后主持并参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现主持并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其中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课题1项。
马克 教授
马克,男,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建设、运行管理以及相关研究工作,任CERNET省主节点主任、校网络信息管理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网格技术与网络通信协议与网络安全。独著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主持完成课题成果鉴定2项,参与完成课题1项。主持实施了国家计委《西部大学计算机网络建设项目》中的《青海师范大学校园网建设》和《西宁市教育城域网建设项目》、CERNET国家网络中心211项目的主节点子项目等建设工作。
(二十三)计算机应用技术
段新文 教授
段新文,男, 1963年2月生,山东省单县人。现为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电子学教授、系主任、中国高师电子与信息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EDA及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该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近年来,共编撰高等学校教材和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在武汉理工大学、电化教育研究、电讯技术、兰州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等中文类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一篇被EI收录;2004年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六完成者),2008年度荣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完成者)。200年、2004、2008年分获青海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1994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2000年、2003年度分获青海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小岛奖励金”;现作为课题组副组长参与国家242信息安全计划项目。
姜占才 教授
姜占才,男, 1958年10月生,青海西宁人。现为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长期从事数字信号处理、语音与图像数字处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声学技术、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10余篇;多年来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生开设语音数字处理、图像数字处理、数字信号处理、语音编码、神经网络与模糊系统等学位课和专业方向课;首批省级骨干教师。
杜秀娟 教授
杜秀娟,女, 1970 年 2月生,河北省藁城人,天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工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无线网络、网络与信息安全、物联网技术等研究,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多篇被EI检索,出版专著1部,发明专利3项,现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级自然基金项目1项,承担或完成多项省部级项目。
宋长新 教授
宋长新,女, 1971 年 3月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数据挖掘、CAD、生物信息、图像处理等方向的研究和工作。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录。作为主持人或主要研究人员承担国家部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科学基金项目3项。
黄鹤鸣 教授
黄鹤鸣,男,藏族,教授,1969年8生,青海乐都人。1992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计算机系,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9月-2009年7月在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访学一年;现为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在读博士。曾先后讲授数学分析、离散数学、运筹学、常微分方程、C++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模式识别、中文信息处理等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课程。自2004年7月以来,主要从事藏文信息处理研究工作,先后完成玛钦藏文平台、玛钦藏文字库以及藏英汉电子字典等原国家信息产业部项目3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8篇刊登在《中文信息学报》、《计算机应用》等中文核心期刊上;曾获2008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获得2008-2009年度青海省“小岛奖励金”;第六届青海省省级学术骨干教师。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青海师范大学中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1项。
陈玉忠 教授
陈玉忠,男,藏族,博士,研究员/教授,现任青海省昆仑学者、青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语言研究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取得理学博士学位。从1987年以来一直在青海师范大学藏文信息与机器翻译省级重点实验室工作,从事汉藏机器翻译、藏文自动分词、藏语知识资源建设、藏文字符编码标准、藏文字库建设、藏语术语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项;主持2项国家863项目和1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参加国家863重大专项1项、国家973项目1项、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科技部重要基础项目1项、科技部十五期间重大专项1项,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完成的成果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5部。
才让加 教授
才让加,男,1963年10月生,教授,现任青海师范大学藏文智能信息处理与机器翻译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青海师范大学藏文信息处理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青海省工程与技术学术带头人。现从事藏文信息处理、机器翻译、藏语计算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先后做为技术负责人参加两项863计划项目和多项科技攻关、教育部重点等国家项目,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汉藏机器翻译、藏文字处理软件、藏汉英电子词典、藏文自动分词、藏文自动标注等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技术上处于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4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作为技术负责人参加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1项,主持中科院项目1项,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科技大学合作项目1项。
才智杰 教授
才智杰,男, 1970年10月生,教授,青海乐都人,现从事藏语自然语言信息处理和藏汉机器翻译研究。近年来,主持、参加并完成省级、国家级项目8项,先后做为技术负责人参加一项863计划项目和多项科技攻关,研制开发了《班智达藏汉英电子词典》、《班智达藏文输入法》、《班智达藏文自动切分系统》和《班智达自动标注系统》等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软件,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在《中文信息学报》、《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与科学》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4部,现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作为技术负责人参加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1项和国家教育部第四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项,主持青海省科技厅项目1项和青海师范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1项。
(二十四)软件工程
赵海兴 教授(略)
刘群 教授
刘群,男,博士,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青海省昆仑学者、青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 获理学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信息提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五年承担国家863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发表在计算语言学最高级别期刊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一篇,顶级学术会议ACL、EMNLP、COLING二十余篇,其他刊物和会议论文数十篇。出版译著一部,专著一部。2006年获COLING-ACL 2006 Meritorious Asian NLP Paper Award一项,2010年获获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田立勤 教授
田立勤,男,汉族,博士,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2010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兼职教授,目前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计算机学会Petri网专业委员会委员。已在计算机学报、清华大学学报、软件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第一、二作者论文43篇,EI收录28篇,主编《网络工程技术教程》和《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教材两部。先后主持项目9项:包括科技部973前期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重点科技项目1项,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学校项目2项;参与重大科研项目7项。获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学习奖”,校科技先进工作者和校科研成果一等奖等。主要研究网络安全评价、Petri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服务质量和工作流。
李和成 教授
李和成,男,汉族,博士,硕士生导师, 2009年3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主要从事智能算法与网络优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已在计算机学报和J.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俞惠芳 副教授
俞惠芳,女,1972年11月生,青海乐都人,副教授,工学硕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和中国密码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与密码学。2008年,参加完成的《密码学中的签名体制与割圆系列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获青海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小岛奖励金”。目前主持青海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Z-750)1项、青海师范大学精品课程《信息安全技术概论》建设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IRT1068)、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2011CB311800)、青海省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等6项;参与完成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已在国际会议、中文核心期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
(二十五) 无机化学
陈必清 教授
陈必清,男,1963年3月出生,硕士,教授,中国化学学会会员,现任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创新团队和省级精品课程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稀土功能材料、环境友好功能材料和新型储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开发研究工作。近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和青海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研究工作,在《 Trans.Nonferrous Met.Soc. 》、《Electrochemistry》、《Rare Earth》等著名期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多篇被 SCI和 EI 收录。
(二十六)分析化学
陈元涛 教授
陈元涛,男,1973年11月生,博士,教授,中国化学会理事,青海省优秀专家,学科带头人,青海首批自然学科与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2007年青海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环境功能材料和高原特色资源开发相关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火炬”计划、科技部技术创新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青海省高新技术项目和青海省重点科技攻关等二十余项科研项目,有诸多开创性研究工作,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9项,成功实施了青稞麦绿素、青稞胚芽油、亚麻木酚素片和高纯亚麻酸的产业化。另,本课题组与中科院联合已培
杨 林 教授
杨 林:男,(1962.8-),青海人,汉族,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从事分析化学、环境监测、配位化学和化学计量学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是化学计量学方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主持和参加了省部级课题11项,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编写了《环境监测实验》校内教材一本。
薄海波 副教授
薄海波,女,1962年12月出生,中科院理学博士。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副教授,分析化学硕士生导师,甘肃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从事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和研究工作,在色谱类仪器分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主持研究制定了“GB/T 22983-2008牛奶和奶粉中六种聚醚类抗生素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22958-2008河豚鱼、鳗鱼和烤鳗中角黄素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和“GB/T 22994-2008牛奶和奶粉中左旋咪唑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三项国家标准,以及两项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 1976-2007进出口水果和蔬菜中嘧菌酯残留量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中英文)和“SNT 2237-2008进出口食品中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残留量检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质谱法(中英文)”。主持和参与的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科研成果3项,在《分析化学》、《色谱》、《食品科学》和《分析实验室》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多篇。
(二十七)物理化学
王建朝 教授
王建朝 ,男,教授,系副主任,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省内访问学者导师,省级骨干教师,中国化学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稀土合金功能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质和应用、非水体系电化学等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1 项、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项目 1 项,参加完成省级科研课题多项。在《物理化学学报》、《 Trans.Nonferrous Met.Soc. 》、《电化学》等国家级核心杂志发表论文 40 余篇,其中被 SCI 、 EI 收录 10 余篇。主讲《物理化学》等多门骨干课程。其科研成果多次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等不同层次的奖励。在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室温化学镀稀土-铁族合金及机理研究”;校企合作项目“液态阻燃剂在节能保温材料中的应用”。
陈元涛 教授(略)
(二十八)有机化学
尹大学 教授
尹大学,男,教授,博士,1964年生。目前从事的主要研究工作是有机合成和功能高分子材料新单体及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方向包括:新型有机物的合成,有机反应机理研究、有机反应新型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及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与应用。参与完成了国家 863 项目的子课题、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课题和教育部重点课题等研究项目,发表 SCI 学术论文 10 余篇。
张炜 教授
张炜,女,教授,硕士,中国化学会会员,青海省级骨干教师,2007年获青海省青年教师“小岛奖励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天然产物提取和产业化开发等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6项,现主持科技部技术创新基金和青海省重点科技公关项目2项。近年来在《Food chemistry》、《食品科学》、《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和《食品科技》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余篇。
(二十九)自然地理学专业
刘峰贵 教授
刘峰贵,男,1966年出生,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现为青海省省级科技人才培养对象和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西部之光”人才培训计划高级访问学者,担任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分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资源学会工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学科带头人。曾担任《环境学基础》、《植物地理学》、《青海灾害地理》、《自然资源学原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授课任务。获得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青海省青年教师“小岛奖励金”,省、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等多项,现为校级骨干教师,至今已在《地理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和参编出版《人类环境学》等学术专著5部,参与和完成科研项目5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曹广超 教授
曹广超,男,汉族,1971年2月出生,祖籍山东。陕西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青海省第三批自然科学类学术带头人。199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后分配至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现更名为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任教,硕士
沈彦俊 教授
沈彦峻,男,汉族,理学博士,青海师范大学昆仑学者讲座教授。取得获奖科研成果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14项,取得国家授权专利73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21篇)本人研究工作主要以人类活动改变地表水热过程的机理与气候变化影响为主。主要成果包括1)通过微气象和稳定同位素的方法确定华北典型灌溉农田的水热传输与农田水分转化与耗散规律;2)建立的城市化速度定量评价的指标,提出快速城市化不仅影响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影响到水循环的结构;3)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影响,特别是干旱和半干旱区的水循环变化。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SCI收录20篇,单篇最高被引70次。
赖忠平 教授
赖忠平,男,汉族,理学博士,青海师范大学昆仑学者讲座教授。1968年11月生于江西省安远县。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导。199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硕士学位,2005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获博士学位(优等生);是国家优秀留学生(2004年),德国洪堡学者。2007年11月回国。曾应邀访问过英国、丹麦、德国、美国、瑞士、荷兰、澳大利亚、波兰和印度等国家。研究兴趣主要有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变化、释光年代学、古人类考古、地质灾害等,研究区域主要包括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中国北方沙漠、及欧洲黄土等。是国际权威刊物Quaternary Research(IF=2.7)和Aeolian Research副主编,并在国际SCI刊物Geochronometria上任物理学编委。在国际SCI主流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完成及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陈克龙 教授
陈克龙,男,汉族,安徽巢湖人,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并留校任教,2003-2005年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2006-2007年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国内访问学者,2010-2011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生态中心内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生物地理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全球变化、高原生物地理与自然保护的教学和研究。至今已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理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9篇),先后主编出版《生物地理学》等专业学术论著2部。已参与完成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
常华进 副教授
常华进,男,汉族,1980年11月出生,湖北钟祥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2003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2006年就读于兰州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6-2009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至今在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讲授《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地球化学》、《环境学基础》等课程。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元素地球化学,涉及古海洋环境与生命演化、新时代气候演化以及矿产资源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华南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硅岩的铁组分与深水环境指示,编号41002011),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青海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战略研究,编号201104),青海师范大学中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一项(西宁盆地记录的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期古气候演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项(晚寒武世的SPICE事件和古海洋等)。近年来在Chinese Science Bulletin、Science in China-Series D、岩石学报、地质论评、沉积学报、中国地质、地球科学进展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期刊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篇。
鄂崇毅 副教授
鄂崇毅,男,土族,出生于1979年2月,青海民和人,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2001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 2001年7月-2004年1月担任地理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2003年9月-2006年6月青海师范大学读硕,2006年9月-2009年6月兰州大学读博,2009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近三年,参与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2项,目前主持青海省科技厅项目一项,青海师范大学创新项目一项。先后在国际SCI刊物《Quaternary Geochronology》,《Environmental Geology》,《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STUDIA UNIVERSITATIS BABES-BOLYAI, GEOGRAPHIA》发表论文6篇,发表国内核心学术刊物多篇,担任《Environmental Geology》,《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审稿人。
侯光良 教授
侯光良,男,汉族,青海大通人,1972年生,理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演变与人类响应-适应;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青海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西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励各1项,多次获青海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得2011年青海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小岛奖”。参与编写学术著作4部,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在权威刊物《地理学报》发表学术论文5篇,现主要从事全球变化与人类响应-适应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曹生奎 教授
曹生奎,男,汉族,1979年11月出生,博士,2012年被直聘为校聘教授,硕士生导师。2010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7月-至今,在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和资源与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生态水文与水资源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曾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青海省科技厅和青海省林业厅项目各1项,先后在《Photosynthetica》、《Hydrogeology Journal》、《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生态学报》和《中国沙漠》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7篇,其中SCI 4篇,EI 6篇,核心17篇。
陈洪全 教授
陈洪全,男,1963年出生,教授,198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本科专业; 200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 河海大学、江苏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担任《自然地理学》、《地理科学新进展》等授课任务。主持并完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项、江苏省教育厅项目2项; 在《自然资源学报》、《海洋科学》、《生态学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 获盐城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次。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三十)人文地理学专业
李玲琴 教 授
李玲琴,女,1963年10月出生,硕士,教授,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系副主任,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主要参与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项,发表研究论文及论著40余篇,获科技成果证书3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2年获香港李嘉成与教育部“西部计划”资助,在北京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实验室做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获日本国际协力机构资助,在日本横槟JICA国际培训中心“国土地域发展政策”培训班培训;2005年获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资助,在北京大学“城市经济、政策与规划高级培训班”培训。
王小梅 教授
王小梅,女,1965年12月出生,硕士,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旅游与资源环境系系副主任。青海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青海省信用调查中心特聘研究员。1986年7月于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于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获得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地理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参加、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论文10篇;参与专著编写3部,主编《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青海卷)》、《青海导游词》等专著,获教学成果奖励2项。2007年获得由青海省颁发的信用经济高级管理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张海峰 教授
张海峰,男,汉族,甘肃庆阳人,1969年生,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国家“九五”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一项,青海省科学技术成果一项。参编出版学术著作二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现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管理、资源环境与GIS应用方面教学与科研工作。
肖景义 教授
肖景义,男,1971年生,教授,博士。1993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并留校任教,1998年获得国家人事部旅游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中级),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理学博士学位。期间还分别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至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篇),主编(含副主编)出版教材2部。主持、参与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目前主持省级项目2项。曾获青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青海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10年获青海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小岛奖”
解家安 教授
解家安,男, 1972年5月出生,硕士,教授,主要从事交通地理学、交通运输理论等人文地理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先后主持青海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三十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高小红 教 授
高小红,女,汉族,陕西白水人,1963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198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2000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获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学位。现为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09年5月-2010年5月,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习一年。近年来参加、主持参与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联合国、日本合作项目1项,“西部之光”资助项目2项。目前在研项目:主持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基于遥感与GIS的湟水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水环境效应研究”1项(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湟水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水文效应遥感研究” 1项,青海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青海师范大学创新科研项目一项。在国际、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级奖励1项。
曹广超 教授(略)
沙占江 教授
沙占江,男,1971年10月出生,教授。 理学博士。近年来主持完成了环境遥感及现代环境变化相关的多项研究项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南水北调西线前期工作项目“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影响区域生物本底调查及影响预测”,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设计公司项目“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雅砻江阿达水库影响区域陆生动植物调查及影响预测”,青海省林业局项目“青海湖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科学考察”,中日合作项目“环西宁圈旅游规划自然环境调查及评价研究”,青海省科技厅项目“环青海湖区土地沙漠化现代过程研究”;目前在研的研究项目主要有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青海湖流域生态和环境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 之子课题“临水湖滨带湿生植被封育保护与培植技术”,国家自然基金“青海湖西北岸河口沉积环境的现代过程研究”,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项目“青海湖沿湖地下水排放对水体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响;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培养项目,研究员,博导。发表30余篇有关环境变化研究的科研论文。
殷青军 副教授
殷青军,男,1969年10月出生,副教授。1991年毕业武汉大学信息学院(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系),获学士学位。2001~2002年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进修自然地理,2004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1992年在青海省测绘局工作,1992年调入青海省气象局参加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的组建工作,1999年任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青海省遥感中心副主任(副处级)。2004年调青海省气象局业务科技处,任副处长。2005年调青海师范大学任教。2001年受聘卫星遥感应用高级工程师岗位,2002年聘为青海省气象局遥感首席研究员、第25届卫星与空间天气学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从事气候与环境变化,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加了十多项课题和项目。其中两次获青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一次获青海省气象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的主要课题研究有主持国家“863”计划“江河源地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系统研究”课题;科技部公益类课题“三江源水土条件的动态监测研究”;中国气象局2005推广项目“EOS/MODIS草地资源遥感动态监测系统研究”参加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近25年草地变化及其气候响应研究”;参加“青海省干旱、雪灾监测和预测评估服务系统研究”,2001年,获青海省科学进步二等奖。近5年来发表的主要论文十余篇。
(三十二)植物学专业
陈志 教 授
陈志,男,1963年出生,籍贯四川,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青海省西宁市科技特派员专家咨询团成员,青海省西宁市工业项目专家咨询组成员,学科带头人。目前主持国家科技部项目1项,参编著作2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级成果4项。
王文颖 教 授
王文颖系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副院长。2008年入选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2009年获得青海省第十二届“青海青年五四奖章”,2010年获得青海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青海省科技厅项目等5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10篇学术论文被SCI收录。主持植物生物学课程群校级教学团队,参与生物地理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获青海省科研成果4 项,2007-2008年度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2009-2010年度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项,西宁市第六届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2012年本人参加的科研成果“三江源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生态畜牧业发展技术及应用”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建民 教 授
李建民,男, 1964年9月出生,教授。现为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生命科学系副主任,1986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科学系。在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从事植物学及相关学科教学和科研工作,为省级骨干教师。先后参加和主持科研项目14项,其中,科技部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省级项目7项;参编著作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省级科技成果2项。目前主要从事中藏药植物组织细胞培养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形成、中藏药植物的GAP规范化种植与栽培技术以及结构植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曾阳 教 授
曾阳,男,汉族,1964年9月出生,硕士,教授,药用植物资源方向硕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系,2000~2001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从事药物研究与开发,2008~2009作为青海省高层次人才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访问学习。现为第四批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西宁市生物学会理事,“中华医学研究杂志”专家编委会常务编委。主要从事药学、药理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及青藏高原药用动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工作。曾获得青海省科技成果、青海省青年教师“小岛奖励金”,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多项,近年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40篇,核心期刊近20篇,承担并参加教学科研项目15余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 藏药翁布抗类风湿关节炎(RA)有效组分对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马建滨 教授
马建滨,男、汉族,1956年8月出生,教授,理学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任青海省药学会“塞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冬虫夏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海省保健食品咨询专家和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咨询专家,“青海省高校教师小岛奖励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植物学、天然产物应用开发、功能食品开发以及相关技术。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科技部“重大攻关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西部之光”、“春晖计划”项目和青海省科技厅项目、横向委托科研项目14项,参编专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科研成果8项,发明专利1项;目前主持在研的省部级科研项目三项。
苏旭 副教授
苏旭,男,汉族,1980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菏泽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Flora of Pan-Himalayas》编委。2009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主持项目5项,即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赖草属的分类修订(LSEB 2012-01)”、教育部2010年度“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青海省特有药用植物野薄荷中挥发油含量及化学成分的研究(Z2010078)”、以及青海省科技厅项目“披碱草属的系统学与植物地理学研究”(2011-Z-745)等;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5项,即国家自然基金“赖草属的分类修订(30370110)”、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项目“青海湖湿地种植试验及生态环境监测”等;指导青海师范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通天河分区植物标本的制作和数字化研究”1项;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 2篇,核心22篇;参编《生物地理学》学术专著1部;
(三十三 )生态学专业
陈志 教 授(略)
罗桂花 教 授
罗桂花,女,1956年1月出生,理学学士,教授。四川通江人。1982年1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1982年至今一直在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科研工作。1994-1995年在复旦大学遗传所四室作为访问学者学习进修。曾主持或参与完成二十余项国家、省部、校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是青藏高原动植物遗传多样性和进化。
刘泽华 副教授
刘泽华, 男, 1970年9月出生,副教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学博士。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10 篇,在Primates,2004和Acta Zoologica Sinica及动物学研究各发表论文1篇。目前承担项目共2项,其中:国家项目1项,省部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委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亲子通讯方式与巢环境关系主要参加人;主持教育部项目祁连山绢蝶的繁殖生态学。
丁伟 教授
丁伟,男,1964年1月出生,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1985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90年代初期,参加校级和省教育厅课题两项,研究蝴蝶的分类、生态及分布等问题。1997年考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攻读硕士
都玉蓉 教授
都玉蓉,女,1968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汉族,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专业和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生理学、种群生态、分子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等。
2002年6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毕业;2008年6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毕业;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在日本“东京大学农学部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室”做访问学者一年。
近年来,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母体低氧胁迫对高原鼢鼠子代EPO基因表达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创新基金“啮齿类动物灾害发生与种群调控的分子机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飞蝗、草地和鼠害监测预警及持续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青海省科技厅项目“藏羚羊微卫星标记分离与保护遗传学研究”等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SCI收录二篇。
(三十四)动物学专业
陈振宁 教授
陈振宁,男,1970年4月出生,硕士,教授。199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在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从事动物学专业的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2001年获青海省高校青年教师“小岛奖励金”;2006年为校级骨干教师;2009年为省级骨干教师;1998-2007年任动物学教研室主任,2010年至今任动物学教研室主任和生物技术系副系主任。
先后承担《动物学》、《动物生物学》、《普通生物学》、《昆虫学》、《实验动物学基础》、《生物防治学原理》、《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动植物标本制作》等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理论和实验课程及硕士生《实验动物学》、《生物统计学》和《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讲授;承担了历年的动物学野外实习、毕业实习、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2002-2005主持青海省教育厅教学实践项目《高原地区动物学野外实习探索与实践》、参与《具有高原特色动物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2005-2008主持进行了青海师范大学第四批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动物学》的建设,2010年主持校级精品课程《动物学》的建设。
曾先后主持、参加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母体应激对根田鼠种群冬季存活率的迟滞性密度制约效应》、省级科研项目《高寒藏药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研究》、《独一味种植技术研究》、《有机枸杞生产加工技术示范》、《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加-曲麻河自然保护分区野生动物调查》、《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影响区域生物本底调查及影响预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青海东部地区蝴蝶资源调查》等近10项、校级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余篇;获省级科技成果2项。
(三十五)微生物学专业
刁治民 教 授
刁治民,男,汉族,四川(重庆)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期从事微生物学及有关学科教学和科研工作。
从1982年至今,在高校独立讲授专科、本科、研究生的生物学基础、微生物学、植物微生物学、饲料微生物学、应用微生物学、食用菌栽培技术、食品发酵工艺学、微生物发酵工程学、微生物检验学、环境生物工程学、微生物生态学、免疫学、生物统计学、实用生物化学技术、微生物防治学,土壤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主持青海省教育厅“青海药用蕈菌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价值的研究”(第一完成者),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青海蕈菌资源调查及分类研究”(第一完成者),参加青海省教委“增产菌在青贮玉米上的应用研究”(第二完成者),“高等真菌优化麦秸饲料优良菌种的筛选研究”(第二完成者);参加中国农业大学陈文新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点项目“中国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及分类研究”的工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50余篇,主编出版了《青海药用蕈菌》、《平菇高产栽培新技术》、《食用菌学》、《农业微生物工程学》、《农业微生物生态学》、《青海蕈菌资源》、《植物微生物学》,《蕈菌工程学》等著作。“青海冬虫夏草自然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获青海省微生物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青海发菜的自然分布及生态生理学特性的研究”获青海省微生物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获青海省教书育人奖1项,获青海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荣誉奖1项;青海省青年科技奖1项;青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青海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20余名,已有6人考上博士。
(三十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
徐进 副研究员
徐进,自2007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本部)博士毕业后,调入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工作,2008年聘任为副研究员.2009年被中科院研究生院遴选为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抗逆分子生理学。工作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37篇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23篇),其中SCI收录22篇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16篇),国际会议摘要3篇,获得发明专利6项。自2008年以来,已在国际顶尖或著名期刊,如Plant Physiology (2010)、Planta (2010, 2011)、Plant and soil (2010, 2011)、Plant Cell Reports (2009, 2009)、Molecular Breeding (2008)等发表论文18篇(均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其中SCI论文16篇)。目前担任国内外多家重要学术刊物 (6家SCI刊物、1家EI刊物、国外3家英文刊物和国内3家核心刊物)的审稿人,2011年受邀担任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委员会 (NSERC)自然科学基金外国评审专家。
王文颖 教 授(略)
(三十七)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
郜建海 教授
郜建海,男,汉族,1956年6月生,教授。陕西省略阳县人,1982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体育系。国家级足球裁判,青海省足球协会副秘书长,现任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青藏高原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李 涛 教授
李涛,1965年出生,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教授,硕士生导师,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全国“新苗体育奖学金”获得者。现为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主要分管教学工作。
多年来,参与编写教材及著作4部;近几年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6项;曾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中国学校卫生》、《福建体育科技》、《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马福海 研究员
马福海,研究员,主要从事高原训练的方法与应用研究。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青海省优秀专家,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青海省体育科研领域领军人物,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高原训练专家,中国运动医学学会医务监督组专家。共主持参加了国家973项目和省部级30余项科研课题的研究,曾获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1、2、3等奖,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科研论文60多篇,主编学术专著4部。
郭永峰 教授
郭永峰,男,1955年生,教授,国家级教练。现任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书记、高水平运动训练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职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教练委员会主任,青海省篮球运动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曾四次担任中国大学生女子篮球队教练参加了在土耳其、泰国、以色列、法国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世界大学生篮球锦标赛。女篮2010年5月获得世锦赛冠军,本人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优秀教练员称号。主要从事运动训练教学和篮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近年来,参与编写教材及著作4部,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项,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研课题1项,青海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获青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青海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
(三十八)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扎 布 教授
扎布,男,藏族,青海省共和县人。1987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少语系藏族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后留学日本,2008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藏学院藏族文学与藏传佛教专业博士研究生班,获博士学位。现为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民族师范学院院长,陕西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藏族文学史、藏族古典文学文类学、藏族民间文学、印度古代文学、印度思想史、印藏文化比较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藏族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在藏学界有一定的影响。《中国藏学》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出版《藏族文学史》、《藏族古典文学文类研究》、《藏族古典文学分体文选》、《标准日本语》等著作,目前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印度婆罗门文化与藏族古典文学》。曾获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一等奖、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青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吉太加 教授
吉太加,男,青海贵德县人,1963年6月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副院长、藏学研究所所长。2001年12月晋升为藏语言文学专业教授。长期从事藏语语言学、藏语语法和藏族文字学的教学与研究,在藏语语法、藏族文字学方面有一定建树。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篇,已承担或参与三项国家级课题并结题,目前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语句法研究》。先后出版《藏文文法问答》、《贵德铁瓦寺志》、《现代藏语语法通论》以及《藏族文字发展简史》、《藏语语法研究》等六部著作、一部教材和一部译著,有四部论著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多 旦 教 授
多旦,男,青海共和县人,1963年8月生,1988年6月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藏语言文学系,2003年11月晋升为藏语言文学专业教授。现任青海师大民族师范学院藏文系主任、藏学研究所副所长。藏语修辞学、诗学、历代文选、教学论等课程教学的同时,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八篇学术论文,独立出版了《诗歌概论》、《诗学通论》、《心愿之花》三部专著,与人合作出版了《藏族文学史》(上下)、《大学藏语文》、《中学藏语文译作选评》、《恰嘎地方志》等六部教材、专著,其中两部专著荣获多项奖励。
陈占寿 副教授
陈占寿,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线性与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及应用,应用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青海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青海师范大学校级科技创新项目各一项,以主要参与人参与两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and Data Analysis》,《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 Letter》,《Statistics》,《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主要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被SCI收录7篇,被EI收录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