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上海市 主管部门:上海市

院校简介

学校领导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始创于1954年,是我国第一所以“应用技术”命名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上海高水平地方大学重点建设单位、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和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2018年以来,在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同类型高校中连续五年排名第一。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的特色定位,秉承“依产业而兴、托科技而强”的办学理念,凸显“协同创新、共创价值”的科技创新文化,追求“卓而独特、越而胜己”的价值取向,积极推进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

学校专业特色鲜明,学科布局合理。设有19个二级学院(部),拥有本科专业56个,涵盖工、理、、文、法、农、艺等8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和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11个;6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建有“香料香精化妆品与绿色化工”为引领“功能新材料和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设计文创与创新管理”为协同的特色学科群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工程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3200人、本专科生16000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果丰硕。大力弘扬“厚德精技 砥砺知行”的大学精神和“明德 明学 明事”的大学校训,聚焦未来工程师关键能力,构建“爱科技”“六融合”“双协同”卓越引领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过硬本领、勇担责任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现有国家级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1个;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6个,入选首批上海市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1个;拥有国家级和上海市一流课程、精品课程42门;获批教育部和上海市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9个;近两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参与单位)、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特等奖1项近五年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3000余项,毕业生整体就业率长期处于上海高校和同类高校领先水平,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科研实力突出。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求,依托、服务和引领相关重点产业发展。拥有香料香精化妆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香料香精化妆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国家级学科平台5拥有香精香料及化妆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物理气相沉积(PVD)超硬涂层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绿色氟代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光探测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食品风味与品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学科平台19个;与地方政府、头部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产业研究院、上海市大学科技园、上海创业学院中欧知识产权学院和各类协同创新研究院、产学研工作站、技术转移中心高水平技术创新和成果孵化平台年,以第一单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30项、省部级项目近200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全国性行业协会各类科技奖项5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制定各类标准40余项;2021年学校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上海市同类高校第一。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600余人,博士生导师30余人,“双师型”教师800余人;拥有国家级、省部级各类高层次人才170余人次。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引领、省部级领军人才为支撑、优秀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高水平人才梯队。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学校国际交流活跃,影响日益提升。设有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与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以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地区)的12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分互认高校数达51所;近年来,共派出2000余人次学生赴海外院校学习交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建设全国首家国际化妆品学院,与国际知名大学共建中欧知识产权学院。近年来,学校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设老挝铁道工程人才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素质铁道工程技术人才,获批外交部亚洲合作资金项目,获批上海市“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成立“一带一路”澜湄铁路互联互通中心,持续推进高水平国际协同育人和协同科创工作,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

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起点谱写新篇章。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引领、以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以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为使命、以开放合作和数字赋能为路径、以大学治理体系优化为保障,努力打造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新高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优选地和特色学科专业培育地,为上海城市发展和国家民族富强贡献智慧和力量,向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的目标不断奋进!


学校简介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是由全国示范性高工专——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原国家轻工业部所属上海香料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有近60年办学历史的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以“应用技术”为本,强化内涵建设,走出了一条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2007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良成绩;201010月,占地面积近1500亩的奉贤校区正式落成,学校主体搬迁至奉贤校区。近年来,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外延拓展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已连续七次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办学条件与规模

学校现有奉贤校区和徐汇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共1106870.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00669平方米,徐汇校区位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内,奉贤校区坐落于奉贤海湾地区。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工程创新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部、体育教学部、高等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二级学院(部)。学校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现有全日制学生17993人,其中本科生15455人,研究生916人。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7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45.9万册,电子图书67.39万册,中外文网络数据库37个;拥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建成了“万兆主干、千兆汇聚、百兆桌面”的三层校园网络架构,提供视频课程点播570个。

::. 学科专业与定位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构建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确立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本科院校,成为培养卓越一线工程师的摇篮”办学定位。学校现有工、理、管、经、文、法、农、艺8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理学、管理学三大主要学科覆盖了25个本科专业类。学校目前共设有48个本科专业,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化学工程)授予领域。以现代都市工业学科群为主体的应用技术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学科群覆盖了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领域,形成了“上海市、市教委、学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格局。学校设有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3个,市教委重点学科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上海市特色专业1个;获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应用化学),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上海高校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2个。

::.人才培养与特色

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一线工程师,形成了“依托行业、服务企业,培养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端应用技术人才”办学特色。学校在积累五十余年一线工程师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传承行业办学的优良传统,以适应现代国际大都市先进制造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坚持“崇尚实践、回归工程、成人成材”的教育理念;坚持“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原则,坚持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参与课堂教学、参与毕业设计和论文指导的导向,将工程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还主动汲取德国、法国等国家工程师培养的经验和理念,以工程创新学院为试验区,积极探索和实践以卓越一线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实施“工程对象教学”“实验驱动教学”等教学模式,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学习方式,大大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27%,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可。

学校现拥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专业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拥有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15门,上海市级全英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7个;学生实践实习教育教学基地251个。

::.师资队伍与建设

学校现有教职工1726名,其中专任教师1136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73名,占教师总数的41.64%,其中教授114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7.99%,其中博士学位411名,占教师总数的36.18%。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13名。学校积极开展“筑巢引凤”六大工程,在大力引进优秀师资的同时,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现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师资结构合理,已经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拥有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

::.科学研究与应用

学校近年来,着重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并结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确立了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服务中小城市、中小企业的服务社会定位。为此,学校积极构建多学科融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贡献率。五年来,学校先后与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的多个市(县)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为300多家中小型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同时,学校还不断推进与行业协会、研究院所和大型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与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宝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电气(集团)公司、上海石化公司、上海科学院、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共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支持,在区域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校还以应用型、技术型科学研究为导向,从工程实际和技术开发中凝练出科学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部委攻关项目、科技部重大基础前期研究专项等国家项目115项,省部级项目250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21部,发表学术论文3563 篇,其中核心刊物论文 1899 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587 篇,申请专利数906项,其中发明专利534项,授权专利471项。学校科研经费从合校之初的300多万元,上升到2013年的1.70亿元。五年来,学校先后与企业签署了786项合作协议,项目经费近2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5项。校长卢冠忠教授的“稀土催化材料及在机动车尾气净化中应用”项目于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肖作兵教授主持完成的“高品质香精制备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学校还承担上海石化焦油综合利用、飞机汽车工业和大电气设备等高性能金属材料研制、宝钢的节能改造项目,积极参与国家战略和上海市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包括高铁和城市轨交的技术攻关项目等,产生了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反哺了本科教学,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的道路,我校先后与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以及港澳台等二十多个国家(地区)的75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现有市场营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4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还积极推动教师互访和学生交流,近五年来,选派百余名教师赴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421名学生出国交流。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自200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来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数达到144人,同比增长41%,其中学历生52人。同时,学校引进优秀外籍教师,并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参与教学、科研工作。


周边环境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1500亩。学校主体(奉贤校区)于2010年正式启用,坐落在奉贤区杭州湾畔,校园环境优美,建筑风格现代而典雅,是师生学习和工作的花园和乐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