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北京市 主管部门:自然资源部

科研条件

科研条件

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学位点导师和研究生瞄准沿海经济发展、海洋防灾减灾和海上权益维护等重大需求,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聚焦海洋预报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尤其是“十四五”以来,以推动海洋预报科技自立自强为核心,围绕“自主化、全球化、智能化、精细化和低碳化”发展目标,在自主可控“质量守恒海洋环流模型”等“妈祖”系列全谱系海洋数值模型研发,全球高分辨率风暴潮、海啸和海洋环流数值预报系统研发,基于深度学习和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化预报系统研究及业务应用,海洋热浪以及智能预测技术研究等方面重点发力,深耕细作,取得了系列成果。自主“妈祖”海洋预报模式通过海洋大气领域两院院士组成的专家组评审,预报精度达到国际主流水平;基于全球预报技术的“海丝路”和“冰丝路”预报保障平台服务南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北冰洋等海域,并在国际航线保障、汤加海啸国际援助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获得外交部和军方高度评价;风暴潮、海啸数值预报技术成体系向澳门气象局、香港天文台部署,粤港澳大湾区主要预报机构全部使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灾害预警系统;西北太平洋海浪智能预报系统是国际上有报道的第一个基于深度学习框架的业务化数值预报系统。

预报中心主持或参加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在研项目40余其中主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多项妈祖海洋环流数值模式研制成功获评2021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地震海啸观测、预警与减灾关键技术研究及业务应用获得中国海洋工程技术奖特等奖1项,“海洋工程典型水动力灾害机制及应用技术研究”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此外参与其他省部级奖励多项。《现代地震海啸预警技术》和《现代风暴潮预报技术及应用》套书获得优秀海洋科技图书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44篇;授权专利43项;制定标准12项。


Baidu
map